长三角举办专题研讨会,共议交通空气污染治理难题
2019年05月31日
2019年5月30至31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长三角交通空气污染治理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随着蓝天保卫战的推进,交通产生的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源解析结果,中国很多城市的机动车对颗粒物的贡献均位居前列。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也是近地面臭氧污染的重要前体物。
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王军方博士说:“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的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定都在不断完善,但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交通运输结构性问题突出,环境空气质量尤其是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东部地区城市压力很大。”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启洲在大会开幕致辞时说:“自上海市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来,近6年大气主要污染物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随着工业固定源的管控,由移动源污染排放产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上海市以机动车为主的移动源对PM2.5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
针对这一问题,为期一天半的会议安排了四个主题,分别为交通空气污染、城市交通污染影响与监测、城市交通与运输管理和长三角交通空气污染进展和需求探讨。国内外专家、长三角及周边地区环保部门和交通部门近130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运输结构调整是主要治理措施之一。交通运输部交通规划院环境所所长徐洪磊介绍了这一措施的详细情况。据徐所长介绍,我国公路承担了过多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任务,而铁路、水运低成本、低能耗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将道路货运转向铁路和水运,将大比例减少柴油货车产生的空气污染物。
要解决交通空气污染问题,除了要在宏观上进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还要对目前的交通空气污染进行科学监测和管理,做到精准减排。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伏晴艳介绍了上海交通排放及其对空气质量影响,她说:“通过源清单和源解析发现,上海市移动源产生的空气污染占比在过去十年快速增长,因此,环境部门和交通部门需要联手,用科学的手段识别污染源,制定、落实更加精准的减排方案。”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项目经理万薇在会上强调,交通监测站点的设置非常重要,基于道路交通污染的观测和分析,来制定和评估空气污染减排政策,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减少交通污染暴露,保护人群健康。
会上国际专家分享了英国、荷兰和中国香港在交通空气污染治理上的成功经验。英国里卡多能源与环境公司技术总监Beth Conlan在介绍伦敦的交通污染治理情况时指出,伦敦非常重视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布局,这为当局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全市约有120个高精度自动监测点,其中有73个交通类站点,是全球最全面的监测网络之一。
此外,会上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跨区域协作共治交通污染。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说:“长三角地区在空气质量管理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对治理交通空气污染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的初衷。”
在会议讨论环节,长三角地区的环保和交通部门工作人员就污染现状、交通发展等议题从研究、政策、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就下阶段长三角城市在交通污染控制方面的区域协作建立了共识。
会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