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29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AA)在菲律宾马尼拉举办以“面向亚洲的清洁空气、清洁能源与健康未来”为主题的区域交流与培训研讨会(Solutions for Clean Air, Clean Energy, and a Healthy Future for Asia: A Regional Exchange and Training Workshop)。会议重点聚焦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空气质量改善、能源低碳转型及公众健康保护等现实需求,吸引了来自三国空气质量管理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环保机构等20余名代表参会,并邀请中国、泰国、欧美等多国环境、能源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参会者们展开了分享交流。现场探讨的议题涵盖清洁空气政策制定与行动措施、燃煤电厂排放治理及退出路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与应用、能源公正转型及绿色金融等重点,旨在为亚洲区域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提供科学参考与智力支持。
参会者合影
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主要经济体,当前均面临着推动经济增长、保障能源安全和改善空气质量的多重任务。近年来,它们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能源电力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目前仍未扭转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叠加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进程之中,使得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受到负面影响。也正因此,这些国家在清洁空气行动与清洁能源转型协同增效方面的需求强烈,而挑战同样较大。
对此,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起了一项名为“清洁空气与清洁能源实现路径”的倡议(the Pathways for Clean Air and Clean Energy initiative),致力于通过完善空气质量管理政策体系、提升燃煤电厂排放标准,以及强化减排措施等手段,推动化石能源的逐步退出和清洁能源的扩大应用,从而为清洁空气行动提供科学指引,助力包括上述三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加速减污降碳进程,本次研讨会也是该倡议下的重要活动之一。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执行副总裁Glynda Bathan-Baterina在致辞中表示,CAA长期重视区域交流在空气质量改善中的关键作用,并积极搭建对话合作的桥梁,持续开展科学研究、知识分享、能力建设、交流访问等活动。本次研讨会正是为了传递空气污染治理和能源转型的实践经验,促进不同国家和城市之间的互学互鉴,提升相关方在政策制定、技术拓展、融资机制等方面的行动能力,以支持清洁空气与清洁能源的协同发展。
CAA执行副总裁Glynda Bathan-Baterina现场致辞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专家带来关于空气质量改善、能源电力转型的行动经验,引发了与会者们的极大关注与热列讨论。其中,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院长张宏亮教授以“中国燃煤电厂减排路径:行动实践、技术工具与经验启示”为题,解析了排放控制作为核心解决方案,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中国自2013年以来实施的清洁空气行动历程,他重点介绍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业排放标准加严等代表性措施对PM2.5减排的有效带动作用,以及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等模型工具的开发应用,进而总结了能源、工业部门减排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有力贡献,为更多亚洲国家和城市持续推进重点部门减排提供了有益参考。
会议还邀请专家介绍了中国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政策与措施相关经验,给东南亚国家燃煤电厂排放控制及有序退出带来了科学启示。中国现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这与过去十多年间推进的电力行业减污降碳政策、行动密不可分,包括执行全球最严的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结构调整,“源网荷储”一体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电力行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对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二氧化碳减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讨会现场,多名与会者还就燃煤电厂排放监管、可再生能源技术升级、新能源消纳等问题,与中国专家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撰稿 | 朱妍
审核 | 衷楠 张伟豪
排版 | 徐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