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4日,2025年污染源排放与管控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中国污染源排放清单技术研讨会在天津成功举办。会议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污染源排放与管控专业委员会、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生态环境部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生物质废物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有机废物安全处置与能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围绕“数智驱动·科技强基:污染源精准管控与美丽中国建设实践”的主题,大会共设置1个主会场、10个专题分会场和1个青年论坛,嘉宾们带来了包括10场大会报告、75场特邀报告在内的近220场学术报告,旨在汇聚智慧、促进交流、分享成果,为我国污染源的科学管控与精准治理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夏祖义秘书长,生态环境部大气司领导,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南开大学牛文利副书记,污染源排放与管控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贺克斌教授等嘉宾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冯银厂教授主持。
开幕现场
首日的主旨报告环节,内容涵盖大气深度减排战略、光学遥感溯源、健康导向型大气治理等关键领域。专家们围绕污染源精准管控的核心挑战,从多维度分享了前沿突破与创新实践,为构建精准、科学、高效的现代化污染治理体系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撑与技术引擎。
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以电力和钢铁行业为例,分析了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的思考与实践。他介绍,超低排放改造有力促进空气质量改善、产业绿色转型,推动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清洁钢铁生产体系。但同时,电力煤炭消费也给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带来不确定性,对此需打破原有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方式,通过统筹能源、产业、交通结构调整的方式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电力行业,前期治理主要关注有组织排放、未对清洁运输提出要求,以及京津冀鲁豫、江浙沪区域燃煤电厂过于集中问题等,下一步均是着力解决的重点。在钢铁行业,强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科学提高限值要求、无组织排放有组织化、运输方式清洁化,并通过装备升级、工艺流程结构优化、倒逼落后产能淘汰来提高能效,实现污染物及碳排放的“双控”。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文清研究员表示,超低排放改造作为一项重要部署,由此带来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但目前仍存在低水平治理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基础,可为准确、及时、有效地阐明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并且要不断结合大气污染治理需求,实现全面、协同、精准、高效的新要求。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冯银厂教授提出,污染减排是全国重点区域空气PM2.5改善的主导驱动力,燃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深度治理等成绩来之不易。但当前也面临PM2.5相对降幅逐年收窄、反弹风险依然存在等挑战,工业源仍是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为进一步用污染源管控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议按照“源头工艺变革-生产极致能效-污染协同治理-过程智慧管控-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向,重点关注低能耗高效率低成本的治理技术、重点行业非常规大气污染物与常规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智慧化监管技术等。
大会现场
随后进行的专题分会场,围绕人工智能+污染源排放与管控技术、大气污染精准溯源与碳污协同管控、双碳实施路径与碳污协同管控、京津冀2030: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的挑战与路径等内容展开深度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与管理骨干,通过学术报告、墙报展示及自由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探讨了污染源排放清单、精准溯源、智慧管控和协同治理等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实践,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汇聚了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前沿方向,构筑了高层次、专业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力增进了领域内的思想共识,为关键研究方向与技术创新路径提供了清晰指引。这些成果将为我国环境管理提供重要智力支撑,为国家层面的科学决策与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