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项目动态 > 项目进展 >

2025年长三角空气质量管理技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2025年09月10日
8月28日至29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主办、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的2025年长三角空气质量管理技术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成功举办。围绕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应对的关键需求,本次会议以“数智引领精细化治理,科技赋能美丽长三角”为主题,聚焦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人工智能应用、绿色交通等重点议题,探讨了支撑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的新技术、新模式与新路径。会议在线下、线上同步进行,现场汇聚了长三角区域及江西、陕西、辽宁、四川等多个城市大气环境管理、监测和科研部门的代表,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140余人参会,线上直播吸引了超过5000人次云端参会。
 
会议现场
 
在开幕式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汤臣栋致欢迎辞,指出要充分发挥会议的平台枢纽作用,广泛汇聚专家智慧、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深化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的技术创新与实践路径,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及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黄震作为主办方代表回顾了研讨会历届主题与成果,并就依托会议平台拓宽视野、加快推进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朱石清表示,希望通过研讨会的智慧碰撞,进一步凝聚长三角空气质量管理的协同合力。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代理中国区总监万薇博士主持。她表示,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长期关注和助力长三角区域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合作举办本次会议,正是为了面向长三角区域与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监测及科研部门的工作者们,创造更多与国内外顶尖专家交流互动的机会,搭建一个分享相关领域前沿技术、最新实践、先进经验的平台。
 
主旨报告特邀多位海内外专家进行了分享,议题涵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空气质量管理的方案与行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实践应用等,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其中有——
 
关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监测与管控的国际经验介绍。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Alex Guenther教授就天然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对夏季臭氧形成的影响展开分析,梳理了BVOCs排放的来源、机理、特征及通量观测、排放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如何通过正确的树种管理等方式降低其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科学参考。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研究规划、行政和减排部门的Jorn Herner博士分享了加州应用卫星来监测和识别甲烷排放的做法。他介绍,加州启动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的甲烷监测项目,长期跟踪测量甲烷羽流并识别甲烷泄漏,以此为依据进行管控并制定长效方案。
 
关于先进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前沿实践。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陈良富研究员介绍了国内外污染气体与温室气体卫星监测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他表示,利用卫星探测原理有助于突破大气成分探测难点,我国已建立了大气污染卫星监测技术体系,首颗碳卫星等技术也取得了突破,实现了污染气体与温室气体的高精度监测。香港科技大学郁建珍教授重点从实践角度出发,分享了利用超级站高分辨率PM2.5组分数据解析香港城市尺度污染来源的最新成果和案例,由此展示了超级站与常规监测站的高一致性和强互补性,可共同为城市获取更详尽、精准的排放数据及源解析提供参考。
 
关于空气质量预测、溯源、达标排放等问题的深度剖析与前瞻思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李健军研究员表示,随着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臭氧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优良率的主要因素。基于此,管理决策和污染治理对预测提出更高要求,分离量化预测同期气候变暖以及天然源与人为源VOCs对城市臭氧的贡献等问题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重点。北京大学陆克定教授表示,以二次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二次污染物已成为影响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核心问题,大气环境管理将进入以二次污染防控为主的新阶段。对此,大气氧化过程调控是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防控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国际科学前沿,相关科学问题亟待重点攻克与突破。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大气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应用、绿色交通三个专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展开深度分享,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交流讨论。会议有效促进了减污降碳新理念、新技术的区域交流与传播,也为更多城市进一步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注入新的科技动力。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黄成对未来进一步发挥好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技术研讨会这一平台,深化区域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进行了展望。
 
原文《数智引领精细化治理,科技赋能美丽长三角——2025年长三角空气质量管理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首发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微信公众号。本文有删改,专家观点根据演讲者PPT和会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更多专题内容的分享将持续推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