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21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围绕“科学治污·共护蓝天”主题共同主办的亚洲区域清洁空气交流活动(以下简称“交流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该活动得到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的大力支持,共同联合组织了多场专题交流与现场参观。交流活动邀请了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蒙古、菲律宾等五国相关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代表,围绕空气质量管理和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相关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互学互鉴。
交流活动于18日下午拉开帷幕,中方代表和亚洲代表团共计近50位嘉宾参加了开幕式及清洁空气政策主题研讨(点击《“科学治污·共护蓝天——亚洲区域清洁空气交流活动”在京开幕》了解详情 )。次日起在活动期间,来访代表依次走访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通过专题报告学习、座谈交流以及现场参观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政策措施、实践案例、行动经验等展开了深入学习与讨论。围绕交流活动反馈及后续计划,来访代表们还以圆桌讨论的形式,在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展开了热烈探讨。
活动开幕现场
据悉,本次交流活动是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与合作伙伴联合发起“亚洲区域清洁空气交流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旨在进一步激发与促进亚洲各国和城市,在迈向更好的空气质量管理以及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进程中深化交流、促进合作。
全方位、近距离了解中国首个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大模型及其应用
在全国最早成立的专业化环境监测机构之一——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心副主任王涛对来访代表一行表示了热烈欢迎。来访代表们首先走进北京市环境监测展厅,通过现场参观、聆听讲解及问答互动,直观了解北京市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概况,以及中心在空气质量预报、PM2.5手工采样等方面的科研进展与先进成果。在此基础上,中心大气室主任李云婷以《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及其应用》为题作报告,进一步讲解了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布局、发展历程、支撑作用等,并耐心解答了来访代表关心的诸多问题。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参观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为适应大气污染防治新阶段的新管理需求,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监测中心创新实施了监管、监测、监察的“三监”联动机制,并打造了中国首个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大模型——“三监”大模型:环境监管部门起到“发动机”作用、环境监测部门化身“哨兵”“耳目”、环境执法部门发挥“铁拳”作用。李云婷主任专业细致的讲解,结合视频的生动展示,让来访代表对这一精准治污调度平台有了具体且深入的认识。多名来访代表纷纷表示,大模型在体系、感知、数据、算法等方面的突破性创新,让人印象深刻,值得学习借鉴。
交流活动现场
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在迈向更好的空气质量中发挥的关键支撑作用
北京大学是来访代表此行走进的第一所顶尖高校,交流座谈活动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担任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致欢迎辞,他强调了科学研究在迈向更好的空气质量中所发挥的关键性政策支撑作用,并充分肯定了亚洲区域交流活动在彼此增进了解、深化认知、加强对话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交流现场
在分享环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健康系主任宫继成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北京大学环境健康系的建设历程及最新研究进展。随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玫教授,公共卫生学院薛涛研究员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靳雅娜研究员,分别围绕大气污染源解析、健康影响评估及其在生命早期空气污染暴露中的应用,以及环境政策制定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展开讲解。
来访代表与北大专家们围绕科学研究如何支持政策制定、科研机构与政府之间如何加强沟通协作,以及污染源清单编制与来源解析如何帮助精准识别重点控制对象、健康影响评价如何为减少空气污染疾病负担提供支持,成本效益分析如何更好地作为决策辅助手段等专业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并积极表达了后续展开进一步合作的愿望。亚洲发展中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尚属薄弱,来访代表表示希望通过能力建设和青年学者互访交流的方式为亚洲培育更多空气污染治理领域的专业人才。
讨论环节后,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琦研究员和张毅博士生的引导和讲解下,来访代表分组参观了北京大学城市大气环境定位观测站以及暴露与代谢组学实验室。
参观现场
全面深入理解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关键要素和基石
次日上午,来访代表走进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在开幕致辞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充分肯定了开展区域交流活动的重要性。他表示,促进亚洲国家和城市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空气质量管理、减污降碳协同的进程中十分关键。
清华大学交流现场
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为治理把脉问诊开良方,这离不开清单作为基石,通过先进算法、科学数据等为精准决策和行动提供参考。对此,环境学院教授刘欢分析了基于科学的空气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自上而下的目标设定、精准掌握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厘清空气污染问题来源、制定空气质量管理行动计划,以及执行与评估,并结合实际挑战,从实践层面给出了典型案例和信息参考。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同丹在分享中表示,大气污染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建立一套综合性的方法学框架,对于动态评估减污降碳协同路径至关重要。以清华大学自主开发的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及其应用为例,她详述了建立清单模型的方法、步骤、体系及更新等要点,及其在科学研究、政策评估和空气质量管理等工作中的强大功能。
上述专家和环境学院教授李俊华,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关大博,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鲁玺,以及环境学院肖清扬、刘洋,共同与来访代表开展了互动回答。鲁玺教授主持交流会。由关大博副院长做介绍和讲解,来访代表还参观了碳中和研究院展厅。
参观现场
系统性了解中国机动车减污降碳背后的政策体系与科技支撑
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以下简称“机动车中心”),总工程师张鹤丰对交流活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现实意义表示了充分肯定,并希望与来自亚洲多国的来访代表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移动源减排的科学之道。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交流现场
来访代表一行来到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机动车中心助理研究员田苗作了详细讲解。现场参观结合互动问答、模型观察,让来访代表沉浸式了解机动车中心在移动源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制定、科技支撑、油品监测监管、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及实际应用等情况。特别是重型车排放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对所有接入车辆实时排放、油耗、故障等多项信息监控,吸引了多名来访代表的关注,他们纷纷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
参观现场
高级工程师马冬作了题为《中国机动车减污降碳政策回顾与展望》的报告,系统解析在中国机动车减污降碳进展与成效背后,排放标准升级、科学政策制定、“车油路”协同管控等重点工作的推进历程,以及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随后,马冬与高级工程师李刚、郝春晓,副研究员何卓识一道,围绕机动车排放标准及污染物监测、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做法和经验等问题,与来访代表们展开交流。
来访代表总结收获、分享需求,展望更多交流与合作机会
为了及时分享交流活动成果,并结合亚洲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促进合作,最后一日的圆桌讨论围绕活动反馈及后续计划展开。
在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蒙古和菲律宾代表分别结合所在国家的空气质量现状及当前主要挑战,并汲取活动期间的收获,提出各自在清洁空气、减污降碳领域的行动与合作展望。随后,来访代表分成四组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小组讨论。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减污降碳绿色发展研究部处长刘侃、主任专家陈坤,及高级项目主管刘兆香、徐一雯、韩琳,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执行副总裁Glynda Bathan-Baterina、印尼办公室主任Ririn Radiawati Kusuma,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菲律宾)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项目总监万薇等主办方代表,以及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研究员姚波参与讨论。
圆桌讨论
从反馈和总结来看,来访代表整体对交流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来访代表一致认为,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能够真正深入一线,结合亚洲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富有参考性的行动经验和启发性的实用建议。特别是权威高校、科研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的前瞻性科学支持,国家、区域、城市围绕空气质量管理制定的目标任务、行动计划及监管、评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的激励政策,以及源排放清单管理、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大气治理的健康与成本效益分析、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的相关技术、远程OBD排放管理等重点内容,让来访代表们获益匪浅。同时,他们提出在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能力建设、推进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并希望以亚洲区域清洁空气交流项目为纽带,今后可以持续开展深入、长期的交流与合作。
活动末尾,Glynda Bathan-Baterina表示,迈向更好的空气质量,仅靠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力量还不够。深入开展区域交流与合作是支撑亚洲共同实现清洁空气的关键。本次区域交流活动是一个开始,聚焦大气污染治理和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科学基础、政策体系、案例经验等相关议题,期待后续有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交流、经验分享、项目合作,让更多亚洲国家一起实现“亚洲蓝”。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执行副总裁Glynda Bathan-Baterina
交流活动还得到了中国环境报、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新京报及中国城市网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