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项目动态 > 项目进展 >

观点 | 付璐博士:保护我们的土地,也应关注与空气、气候的协同

2024年07月20日
近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办的2024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菲律宾)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博士受邀参加活动,并作了现场发言。
2024年世界环境日重点关注恢复土地、遏制荒漠化和建设抗旱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土地与气候、空气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土壤恢复和保护成为一项紧迫而有价值的工作。据此,本次活动围绕“关注气候变化,不止土壤”议题,特别设置了一场多利益相关方对话,付璐博士在该环节分享了她的观点。
 
付璐博士在活动现场
 
在此特梳理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长期关注空气质量管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议题。我们的使命是将知识转化为政策和行动,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打造健康宜居的亚洲城市。包括中国在内,我们在8个亚洲国家开展项目,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的的确确感受到,改善空气质量、减缓气候变化,土地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环境要素。
 
土地与大气循环密不可分,保护土壤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举个特别直观的例子,在座很多人可能都遭遇过沙尘暴,空气里满是尘土味儿,呛鼻子、糊眼睛。沙尘天气的主要成因之一,其实就与土地相关,沙尘的发源正是占到全球陆地表面三分之一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区域。东亚、中亚就存在大面积的沙漠、荒漠、戈壁,到了春季,沙尘往往成为影响当地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也会通过传输影响到更大范围。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的所在活动地北京也不时会受到沙尘侵扰,比如,去年较为严重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北京城六区的PM10小时浓度就高达1449微克/每立方米,达到严重污染等级。不光是在我国,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报告显示,全球沙尘暴每年造成高达20亿吨沙尘排放到空气中,直接导致150多个国家的空气质量水平下降,由此带来的空气污染及健康风险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更新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中特别纳入了沙尘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内容,呼吁政府应当重视预防和干预。
 
反过来,大气环境也很可能影响到土壤质量。比如,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大气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的酸雨,不但容易导致土壤酸化、贫瘠化,还有可能诱发植物病虫害,影响农作物、植物生长。
 
活动现场
土地系统与气候变化也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方面,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影响着温室气体排放,陆地生态系统是吸收温室气体的汇,能够起到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专门出过一份《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明确指出,如不采取措施,未来气候变化对土地的影响将不断增加。如果全球升温1.5℃,旱地缺水、野火损失、多年冻土退化和粮食供应不稳定的风险均将处于高水平。升温幅度从1.5℃上升到3℃时,干旱、热浪和栖息地退化的风险同时升高。干旱、热浪、野火等又进而会间接加剧空气污染及其带来的健康风险。
 
用一句话总结,土地问题与空气质量管理、应对气候变化三者密不可分,保护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具有协同效应。
 
活动现场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土地修复和保护、空气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比如目前,我们的森林增加面积超过全世界所有国家森林面积增加的总和,“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沙尘暴在经过我国数代环保人的努力下,威胁程度已经有所降低,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善也有积极作用。
 
而且这一系列努力,带来的不止是蓝天白云和净土,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都息息相关。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支持北京大学做过一项关于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益评估的研究,实实在在看到了成效。综合考虑PM2.5和臭氧暴露水平变化,“大气十条”期间预期寿命增加近2个月,“蓝天保卫战”期间预期寿命增加近4个月,可以说持续深度的大气治理带来显著健康效益,收益的人群也更大。 
 
此外,中国在酸雨治理方面付出了极大努力,也取得了非常积极的进展。中国酸雨面积从2005年的40%大幅下降到2020年的4.8%,对土壤质量的负面影响显著降低。 
 
活动现场
然而,有成效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放松警惕。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暖冬现象有所加剧,如果破坏土壤和植被的不当人为活动干扰增加,沙尘天气还是会去而复返。这就需要我们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行动,比如加强土地使用管理、植树造林等防治沙化的措施,进而减少土地退化给空气、气候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既有助于减少荒漠化,也是能源转型的核心举措,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及排放,推动减污与降碳的协同;加强与荒漠化有关的气候服务,通过监测等科学手段,提供空气、气候、干旱和荒漠化相关信息,为更好地预测和开展脆弱性评估奠定基础等等。
 
打好土地与空气、气候治理的组合拳,需要多方合作与共治,携起手来全力以赴、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各相关方的力量聚集起来,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以及跨越国界的合作,有助于推动治理产生优化协同作用。借此次世界环境日的机会呼吁,政府、企业、行业机构、科研院校、民间社会团体和个体在内的所有人齐心协力,采取行动,实现土壤治理和保护、空气质量改善、气候变化应对的多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