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项目动态 > 项目进展 >

“交通污染监测与评估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项目启动

2023年06月19日
交通行业是我国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大户,2021年我国移动源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占总排放量的比例高达58.9%。而且交通行业已成为诸多大城市 PM2.5 污染的首要贡献源,在亚洲许多大都市,如德里、雅加达、吉隆坡、马尼拉等地,交通源对PM2.5的贡献占比可达20%-34.6%。
 
交通相关的空气污染会对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排放尾气还会使得道路两侧、接近排放源的微环境下的污染物浓度要远高于环境背景浓度,显著增加了人群的污染物实际暴露水平和健康风险。研究表明,其与多种疾病的产生相关,如儿童的哮喘、肺功能下降,成人的缺血性心脏病、肺癌等。因此,监管和减少交通排放对于空气质量改善和人群健康保护十分关键。
 
交通污染监测对于评价城市空气质量水平、分析污染特征和制定管控政策至关重要,可以助力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以减少交通污染暴露和保护人群健康。
 
我国早在2007年便从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的角度出发,规定了建设道路交通污染监控站点的技术要求。《“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重点城市应在主要道路附近建立路边站”,一些省市也在各自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但是我国在交通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进程较慢,目前交通监测站点仍然较少,已有的监测数据也未得到充分和有效应用,不同城市间的交通污染监测能力也存在一定差距。为支持我国交通污染监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围绕交通污染监测与评估国际经验与案例进行研究立项。
 
2023年6月7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交通污染监测与评估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项目启动会。会议邀请了国内多位环境与交通领域的知名专家分析了当前交通污染监测的现状、需求和挑战,对研究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会上,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进行致辞。龚慧明主任希望项目通过梳理总结全球领先国家和城市的相关经验和优秀做法,为我国交通污染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助力交通行业深度减排,保护人群健康。付璐博士表示,交通行业减排是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作为一家国际环保公益机构,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支持推进中国空气质量的长期改善,助力健康中国的实现。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代表项目团队向专家们介绍了研究工作计划以及初步进展,包括部分领先国家和城市的交通污染监测站建设要求、现状与典型案例等。
 
专家们对项目的重要性和及时性予以了肯定,认为交通污染监测与评估的国际经验梳理和分享非常有意义。
 
“交通行业深度减排离不开科学的监测和管理”
 
评审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教授表示,交通行业深度减排离不开科学的监测和管理,需要科学构建结合中国国情的交通污染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体系。
 
“监测站点设置需考虑多种因素”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大气与低碳室主任吴睿表示,移动源监测需要系统考虑,可结合标准站、微站、移动监测等多手段,建设成本有效性的监测体系。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谭钦文指出,监测点位的设置和评价需要考虑国家和城市交通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大背景和趋势,监测的污染物除了NO2,还应考虑VOCs、CO2等。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特聘总工刘莹表示,气象相关的因素也应纳入其中。
 
“监测数据可用于评估健康影响与公众宣传”
 
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丁焰指出,交通污染暴露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监测需服务于交通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估,也应关注如何利用监测数据进行公众宣传。中国环境科学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褚旸晰表示,交通污染监测数据的信息公开方式也值得探索。
 
“详实的国际典型案例可提供更多借鉴”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欣认为,梳理不同国家和城市交通污染监测网络发展的详细历程、选取更加有代表性和相似性的案例会有更多借鉴意义。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刘俊表示,交通污染监测站建设、运维等成本以及措施有效性方面的信息对于管理部门也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图 开题会现场
 
总结环节,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项目总监万薇博士表示,项目组将基于专家建议优化研究思路,立足于本地需求开展国际经验分析和研究。项目成果将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国际经验交流和公众传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项目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