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实施进入第三年,各地治气有多少成效?22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公布的监测报告显示,全国161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未完成2015年PM2.5或PM10改善目标。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介绍,“2015年全国城市整体保持了空气质量改善的趋势,但中国空气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PM2.5问题还没有解决,臭氧问题开始显现。”
PM2.5仍旧是大部分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
摄影/章轲
该中心当日公布的《大气中国2016: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161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平均达99天。其中74个重点城市PM2.5、PM10、SO2、NO2年均浓度与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CO与2014年持平。
然而,城市空气质量超标情况依然普遍,特别是冬季重度污染频发。2015年,报告覆盖的161个城市的平均超标天数为99天,其中74个重点城市的 平均超标天数为105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山西、山东、内蒙古、河南)仍是全国空气超标最严重、重污染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161个城市中超标天数最多 的前20个城市全部集中在此区域,且该区域内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发生1710天次重度及以上污染,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154次。
PM2.5仍旧是大部分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特别是首批开展监测的74个重点城市,PM2.5年均浓度仍显著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整体均值达到标准值 (35ug/m3)的1.5倍。同时,2014年开始显现的O3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74个重点城市年均浓度继续上升,上升比例为3.4%,达标城市比例 继续下降,下降比例为5.4%。在京津冀地区,O3成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已超过PM10,仅次于PM2.5;在长三角地区,O3成为唯一不降反升的污染 物。
以颗粒物为评价指标,对比161个城市中发布的2015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90%的城市均达成了目标。从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来看,珠 三角城市空气质量在重点区域中改善幅度最大,并已率先达标;中西部及河北省部分城市表现优异,PM2.5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达20%及以上,包括荆州、宜 昌、柳州、桂林、西宁、株洲、西安、合肥、攀枝花、秦皇岛、沧州、石家庄、邯郸、邢台。
“但值得关注的是,河南、辽宁的一些城市不仅没有完成目标,甚至还出现了明显的恶化,”付璐说。
2015年未完成颗粒物改善目标城市情况
2015年颗粒物污染严重且改善幅度较小城市情况
报告显示,未完成2015年PM2.5或PM10改善目标的城市包括郑州、三门峡、焦作、枣庄、日照、营口、长春、廊坊。其中郑州、焦作不仅没有完 成2015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PM2.5年均浓度相比2014年反而升高9%,而营口更是出现高达23%的大幅反弹。此外,空气质量较差且改善幅度低于 5%的城市包括三门峡、枣庄、济南、德州、哈尔滨、沈阳、长春、自贡。
监测显示,2015年空气质量改善不理想的城市集中在河南、东北和山东,这些区域在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经验积累和基础能力方面较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相对薄弱。
上述报告建议,政府除了对城市施加压力外,还应该针对管理能力较弱的城市管理者提供全面系统的能力建设,提高地方环保部门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科学决策的能力。
“对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来说,‘大气十条’中设定的2017年颗粒物(PM2.5和PM10)改善目标距离中国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仍有较大 的距离。”付璐说,明确的达标时间表和路线图是国家和城市制定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的关键一环,是逐步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基础,这一经验已经在诸多 发达国家和城市得到印证。但是在中国现行的政策法律法规中,均未提及这一重要内容。
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表示,“通过大气十条的实施,这几年空气质量改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城市颗粒物的年 均浓度降幅显著。在大气十条冲刺的最后两年和后续治理中,城市要想取得持续或者更大的改善幅度,必须依赖科学决策,精准治霾。”
贺克斌说,“因为越到后面,减排的难度越大。只有建立‘研判-决策-实施-评估-优化’的科学决策支持体系,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空气质量改善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性的工作,难以一蹴而就,需要清晰的长期控制战略思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需要进一步推进区域联防联 控。”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认为,应遵从减排责任公平化和发展权益均等化等基本原则,推进基于责任共担、权责对等、利益共享、区域统筹的大气 污染区域防治制度。
作者:章轲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