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与航运业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最新报告这样说!

2022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中环报见习记者方琬夷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经成为“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交通运输领域是我国减污降碳的重点领域,其中离不开港口与航运业的协同减排。
 
那么,作为我国减污降碳的重要领域和攻坚战场,港口和航运业减污降碳的进展究竟如何?又该如何推动港口和航运的绿色低碳转型呢?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日前发布了《蓝港先锋2022:中国典型港口空气与气候协同力评价》和《航运先锋2022:航运减污降碳进展研究》,认为港口和航运的减排路径日渐清晰,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探索创新多方合作的减排模式。
 
沿海港口岸电使用存在瓶颈 强化政策支撑推动绿色转型
 
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可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蓝港先锋2022》报告显示,我国港口岸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我国内河港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岸电使用率稳步提升,靠港船舶辅机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任成慧慧说道:“这与2021年实施的《长江保护法》有关,法案的实施对长江流域港口岸电的使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报告也发现,沿海港口岸电使用情况仍不容乐观,制约岸电广泛使用的症结性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仍有较高比例的沿海船、国际航行船舶尚不具备岸电受电设施。中国目前仍缺少有力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政策,提升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缺少推动力。
 
“我国港口可以为国际航行船舶进一步减排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比如要求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服务的码头普遍配备岸电供电设施,为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创造条件。”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彭传圣在会上表示。
 
另一方面,中国对沿海船、国际航行船舶岸电使用的监管缺乏有效手段。根据《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对于违规未使用岸电的船舶,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但未对船舶在沿海港口不使用岸电的行为提出相应罚则,使得船舶违规成本较低。
 
对此,相关专家提出政府应当完善相关减排措施的监管和法律保障。“在推动已具备岸电受电设施的靠港船舶尽量使用岸电的同时,也应强化岸电使用监管,明确岸电使用在港口方和船舶方的责任和罚则。”成慧慧表示。
 
“十四五”以来,部分沿海港口城市地方政府先行先试,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了明确的岸电使用率目标。例如,《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25年港口泊位配备岸电设备实现全覆盖,集装箱码头岸电设施使用率达到30%。
 
此外,优化港口能源消费结构是港口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部分港口已经率先推动清洁化进程,但是低碳能源替代步伐仍有待加快。2021年,报告获取数据的12个港口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例平均值为46%,化石能源消费仍占一定比重。
 
港口能源转型不仅要优化港口自身能源消费结构,也要提升能源生产或供应中“绿电”的占比,从而降低港口用能的全生命周期排放。报告建议,在减排措施的监管上,政府部门可借鉴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成功经验,完善港口的监管技术和方式。
 
替代能源规模化应用挑战重重 探索合作建立绿色航运走廊
 
提升船舶能效是航运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的永恒主题,但是只有使用低零排放船用燃料才能实现航运脱碳。
 
“使用低零排放船用燃料是航运脱碳的必由之路,内河或沿海航行中小型船舶的主要脱碳路径是使用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做动力,内河和沿海大型船舶和远洋航行船舶使用低零排放氨和甲醇燃料是脱碳之路。在更长远的未来,航运最终将使用燃料电池以便实现越来越严格的航运减污降碳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届时氨和甲醇将作为燃料电池用氢的载体。”彭传圣表示。
 
根据《航运先锋2022》,新船订单中减碳技术的应用比例明显提升。以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轮三大主力船型为例,截止到2022年11月底,新船订单中应用节能技术和替代燃料的船舶运力占比范围分别达到了22.3%-40.6%和14%-37%。
 
然而,航运的低碳、零碳替代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在当前阶段仍面临多重考验。一是低碳、零碳替代能源需考虑全生命周期的排放,综合评估替代能源路径对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例如,液化天然气(以下简称“LNG”)在生产、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甲烷逃逸,需要生物 LNG、合成 LNG 或甲烷防逃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方能提升其作为航运业脱碳燃料的优势。
 
其次是成本问题,在替代能源使用的早期,由于尚未形成规模化效益,替代能源的使用成本往往高于传统燃料,不具有成本优势。对此,成慧慧提议:“政府部门可考虑加强对能源转型的财政支持,航运公司也需尽早开展零碳船用能源的布局和应用,同时发挥纽带作用,联动各方积极参与替代燃料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替代燃料的供应链问题也不可忽视。尽管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例如甲醇供应已有基础,但满足未来航运替代能源需求的供应链也需要同步投资建设。
 
因此,低排放、零排放燃料的规模化应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其中建立绿色航运走廊是可行有效的助推方式之一。“港口在推动船用替代燃料发展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仍需注重多方合作,加强港口、管理部门、航运公司、能源供应商、货主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索绿色航运走廊模式。”气候工作基金会顾问冯淑慧说。
 
除了各行业合作,科技创新也为实现航运业“双碳”目标奠定了技术基础。中国船东协会办公室主任兼国内航运部主任赵庆丰补充说道:“在新形势下,智能船、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视频化等航运新生态不断发展,未来将拓展航运业新技术应用场景,为助推航运业智能化发展贡献力量。”
 
转向近零排放是我国迈向碳中和趋势下的港口发展必由之路,也是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增加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国内一些港口集团正在积极承担减排主体责任,一些领先的航运公司也相继做出气候承诺,推动航运脱碳。未来,随着港口和航运绿色低碳转型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全球航运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