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算好治霾经济账
2019年12月13日
2019年12月12-13日,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和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支持的第十四届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本次会议以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与经济分析为主题,旨在更好地支持城市制定成本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策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已实施过半,为全面实现三年行动计划的阶段性目标,并在“十四五”阶段及中长期仍然延续减排的势头,城市应该如何制定具有成本有效性的减排策略和措施成为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说:“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在近年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空气污染治理进入结构减排深水区,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在加大,城市要制定有效的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这就需要进行综合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有效性分析,并基于此选择相对成本最小方案。”
大会共分为三个主题: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规划、大气污染防治的经济分析和措施评估与经济分析模型工具、应用案例。国内外专家和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约100余人在会上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学习。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分享了经济与大气环境协调发展的“成都做法”,成都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同时保持GDP8%以上增长速度。他说:“成都在制定空气质量管理政策方面,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目标管理考核为保障,三大结构绿色转型为核心,狠抓住工业、交通、扬尘三大污染源,科学制定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推进成都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钦文说:“大气十条实施的五年,成都市的减排成效明显,PM2.5从2013年的133微克/立方米降到66微克/立方米。我们通过成本效益评估,能够清晰了解到不同行业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贡献,这不仅是为了评估政策的有效性,而且也是能够激发我们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来自美国环保局空气质量规划与标准办公室Terry Sara高级政策顾问分享了美国的清洁空气规划与实施经验,她强调说:“当我们说到为清洁空气支付的成本,不仅仅是关停工厂等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要考虑到那些因空气污染而住院的人们,这些也是成本”。
而说到效益,不仅有环境效益,还有对人体带来的健康效益。美国环保局的环境科学家Scott Voorhees分享了美国的空气质量管理措施成本效益分析,据估算,从1990到2020年的30年间,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实施的成本效益比值在1:30左右,即实施《清洁空气法案》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效益远大于成本。成本效益分析是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用来识别最优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和路径,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在大气污染防治的经济分析专题部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蒋洪强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石敏俊教授、里卡多能源与环境供公司技术主任Ben Grebot分别介绍了中国大气十条的成本效益核算、京津冀雾霾治理的政策分析和如何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制定城市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大气污染治理进行措施评估与经济分析可以借助模型开展。会上美国环保署空气质量规划与标准办公室环境科学家Scott Voorhees分享了美国环保局在评估健康效益时使用BenMAP-CE(效益评估)模型,以及GBD(全球疾病负担)模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邢佳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达标和费效评估的ABaCAS(空气质量效益和控制措施评估系统)模型及其应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瀚程教授介绍了用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成本效益分析的综合评估模型IMED及其案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少辉教授则分享了其利用GAINS(温室气体-大气污染交互与协同)模型做的河北省空气治理政策治理费效评估案例。
在大会闭幕时,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总监付璐说:“亚洲清洁空气中每年都会举办3-4场主题性的技术研讨会,针对当下城市最关系的议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和城市代表现场交流、分享经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将一如既往提供这一平台,支持城市科学决策,为科研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建立有效连接”。
点击链接,下载第十四届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研讨会会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