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迈入精准时代

2017年11月10日
2017年11月8日至10日,由清华大学与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华南理工大学和南京大学协办的“第二届中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技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以推动排放清单技术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中国环境监管专业化和精细化。

多位院士、数十位国内外专家在此次会议上分享了最新的清单编制研究和实践案例,对固定源、移动源、面源的清单编制技术分别进行了细致研讨,重点关注了清单编制与环境管理的结合。排放源监管方面,专家系统介绍了专业化监管工业源和机动车的最新进展。来自各地环保部门和科研机构等近300人参与了此次会议。

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处长严刚在大会开幕时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这就要求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越来越精细。而编制清单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自2015年起,环保部已经开展了两批城市的源清单编制试点工作,并发布了多项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在2017年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北京在内的28个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即“2+26”城市)正在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源解析工作。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理事贺克斌教授说:“现在不仅是环保局,越来越多政府体会到了源清单在空气质量改善和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编制源清单不仅为治理污染,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源解析、重污染应急、后评估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向老百姓解释复杂的技术。”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博士说:“通过几年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已经在很多方面走在了亚洲乃至世界前列,很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环境管理者纷纷表示很想学习中国的经验。”

会议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王金南、中国科学院大气污染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强、南开大学教授毛洪钧、南京大学教授赵瑜等十多位学者介绍了清单编制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此外,来自上海环境监测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等的专家介绍了所在城市及区域的经验。

会议中,专家和参会代表普遍认为,数据获取难是当前编制源清单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对此,严刚处长表示,清单编制要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基础上开展,各地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才能把清单工作做扎实。

环境监管是大气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如若监管不力,各项治理措施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国家层面建立了环保督查体制及其它法律和行政手段,但地方层面监管与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付璐博士说“应用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环境监管精细化,大大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次会议上,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前高级工程经理Jay Chen、广东俐峰环保公司技术总监赖庆智博士和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管理中心主任刘铁分别就如何监管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机动车进行了分享。

贺克斌院士说:“清华大学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希望把这个会议变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一年一度的系列会议。随着我们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我们不仅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来的目标,对中国改善空气质量作出技术贡献,也要面向亚洲甚至是全世界作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这个领域的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