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召开在即,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2021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于10月27日在京举行。
论坛以“协同目标与路径,助力碳中和与清洁空气”为主题,来自大气、能源、健康、经济、交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均认为“十四五”期间应尽快协同空气治理 与气候变化的目标与路径,持续优化结构调整,助力实现清洁空气和“双碳”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贺克斌院士发言
碳中和与清洁空气需协同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此次论坛上发布了《大气中国2021: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整体空气质量连续改善,“达标”成为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主旋律。
《大气中国2021》报告封面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说,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现突破,PM2.5年均浓度首次低于国家二级标准,臭氧首次同比下降,污染状况得以缓解,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能源、产业、交通结构的优化,对“十三五”碳减排目标超额完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说,自“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98个城市在2015-2019年间实现了PM2.5年均浓度和CO2排放量协同下降,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初具成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贺克斌院士发言
COP26召开在即,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方面动作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3060双碳目标”路径图,《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随之正式出台。
贺克斌指出,双碳目标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通过能源结构、交通结构调整带来的氮氧化物的大幅度减排,有可能实现PM2.5和臭氧上双获益。同时,他指出,“‘减污降碳’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治理的必经之路,随着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未来中国会走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减污降碳”的发展之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范例。“
以健康驱动空气治理与碳中和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最新修订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2021)(以下简称AQG2021)。基于低浓度水平健康影响的新证据,AGQ2021收紧了PM2.5等多项污染物的指导值。根据WHO快速分析结果,如果将 2016 年的PM2.5水平降低到新的AQG水平 5 µg/m³,全球与PM2.5相关的过早死亡人数将减少近 80%。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表示:“健康效益是驱动和引领空气治理与气候变化协同的动力,无论是从公众感知、政策制定,还是经济效益分析来看,健康是核心,也是关键。“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线上发言
朱彤教授指出,在‘双碳’目标加持下,空气污染改善的程度可能远远大于我们的预期,我国也需要相应修订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分有需求和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制定更严地标。
付璐说,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城市迈入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行列,现行的中国空气质量标准难以引领城市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中国应从可行性研究入手,考虑在“十四五”期间启动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工作。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博士发言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长期臭氧浓度与总死亡率和呼吸道死亡率之间关联的健康影响证据,AQG2021增设了O3浓度高峰季平均值。生态环境部也已将实现PM2.5和臭氧协同下降,作为“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项目主任万薇博士在论坛上基于中心与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在过去八年间臭氧污染水平上升也进一步加剧了臭氧的健康负担,进入“十四五”关键时期,可参考借鉴国际经验,做好目标制定、管理变革和科研支撑三个方面的工作。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项目主任万薇博士发言
她强调需结合臭氧污染特征,考虑在污染形势严峻的重点区域设置高峰季浓度下降目标,并通过区域协同治理来减少超标,降低臭氧的急性健康影响。
统筹多目标,寻求适宜的发展和治理之道
《大气中国2021》显示,尽管“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明显,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中国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多部门、多行业建立目标和路径协同的共识和行动、顶层设计如何帮助城市选择协同达标路径,是大气污染防治亟需解决的问题。”
电力行业是减污降碳的重点行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志轩教授指出, “‘十四五’能源电力规划还没有出台。从政策层面来讲,我们需要多措并举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与灵活性,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同时,采取降低能源电力转型成本、科学制定电价、解决散烧煤炭等措施,发展电力能源。”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志轩教授发言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将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从大气污染防治的技术提升到了整个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所总工程师刘胜强高工在会上介绍,我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绩,2016-2020年四年时间,铁路货运量增速大于整体货运量增幅,集港煤炭已全部改由铁路和水路运输。然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仍存在铁路货运占比仍然较低、大宗货物公路货运量高、集装箱铁水联运比例过低等问题。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所总工程师刘胜强高工发言
刘胜强高工指出,“十四五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建设绿色低碳的运输体系,比如,加快港口集疏运、加快企业绿色运输,并通过建立示范区,加快运输结构调整。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世秋教授说,“大气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变化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利益冲突问题和政治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发言
同时,她指出,” 在目标和路径的选择上,我们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共生效益、共生成本的问题,尽可能选择低的成本污染防控策略。“
2021中国蓝天观察论坛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空气-气候-健康(ARCH)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合办,凤凰卫视、中国能源报提供战略媒体支持、中国能源报提供媒体支持。
点击链接下载《大气中国2021》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