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如何一石多鸟

2015年10月03日
习大大出访美国,激活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带来了积极及务实的影响。声明中的一些措施,也会对国内公众所关心的空气污染治理起到推动作用。
近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与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共同组织了以“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政策一体化:实现协同效益”为主题的NGO培训,详细阐述了何为协同效益以及如何量化评估。

“一石”至少“二鸟”
2000年以来,亚洲城市化进程加速,不仅带动了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极具扩大了这一区域的能源消费。电力、热力供给、机动车使用量的激增,大部分依赖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废气既是空气污染的源头,也会直接作用于温室效应。从源头上看,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协同效益,从字面上来看并不难理解。打个简单粗暴的比方,为了减少CO2排放,某城市关闭了煤电厂改用新能源发电;这个过程中也同时改善了当地的空气。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协同效益的措施同时也能给政府节省资金,并改善公众健康,可谓“一石多鸟”。
量化和选择协同效益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带来的是全球范围内的效果。这种效果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体现,且不确定性较高。但这些措施的成本却是某一个地区政策制定者短期需要支付的。如果能证明一些短期的、局部性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可以获得其它方面的协同效益,那么政策制定者采纳这样的政策的意愿就会大大提升。

最直接的量化协同效益的方式就是看一项措施分别能减少多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如下图中攀枝花案例。尽管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有多种,但其中只有对电力部门进行结构性减排,才能获得最好的协同效益。

在实际政策制定中,往往需要考量更多的因素,如措施对经济和公众健康的影响。这就需要定量评估协同效益。量化包括五个主要步骤:找到问题并设定治理目标、制定环境措施及计划方案、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实施政策措施。

如对美国加州的《气候变化法案(AB32)》中5个部门44个行业的措施进行评估,包括所花费的费用、节能效益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效益,发现改法案在经济、环境及社会方面,均可带来可观的效益(见下图)。
中国的需求与挑战
中国目前面临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政府部门通过大气十条等措施意欲尽快改善空气质量。如何让这些短期的措施获得较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需要重点关注“短期气候污染物”(SLCPs)。SLCPs是指在大气中寿命相对较短—几天到几十年不等—并会导致气候变暖的物质,包括黑碳、甲烷和臭氧。这些SLCPs还是危险的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选择针对减少SLCPs的措施,可以兼顾缓解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两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污染物对空气具有冷却效果,如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正是防治PM2.5的重点。在大气十条中,减少煤炭消费、提高脱硫率都是减少这一污染物的措施。这些措施会抵消一部分其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措施的效果。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为了治理空气而牺牲对温室效应的控制。而是对整合两类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由发改委牵头,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由环保部负责。《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涉及了多个环保领域。如何让两个部门有效合作,对能否获得协同效益极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