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项目动态 > 观点专栏 >

多地提前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是喜还是忧?

2023年04月21日
作者:王秋怡 张伟豪
编辑:万薇
 
导语:
 
为了落实“十四五”之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引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强调要打好三个标志性战役。过去两年,全国各地的“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也陆续公布。
 
然而,今年2月以来,京津冀地区经历了5轮重污染天气,PM2.5月均浓度同比上升超过40%;1-2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8.5%,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6项主要污染物中的4项浓度同比上升。第一季度的空气污染反弹和重污染频发状况,给后疫情时代的绿色复苏和攻坚战前景蒙上迷雾,也提示我们“蓝天保卫战”的战果尚未完全稳固。
 
当前,“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况如何?还有哪些攻守阵地仍需着力出击?各地能否毕其功于一役?本篇将详细解读各地“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设定、完成进展与仍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已达标省市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积极性不足,目标设定保守宽松


2021-202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陆续公布了各地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了到2025年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其中30个省区市设定了PM2.5浓度目标。
 
与“十三五”时期的目标相比,部分地区“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设定显得较为宽松。“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设定的PM2.5浓度改善目标为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五年累计下降18%,最终实际下降28.8%(生态环境部,2021),以超额10个百分点完成目标,各省区市“十三五”期间的PM2.5浓度降幅目标基本都在20%以上。但从“十四五”目标来看,国家层面的目标为地级及以上城市2025年PM2.5浓度相比2020年下降10%,各省区市PM2.5浓度目标降幅范围为-2%(广西)~30%(新疆)。整体上看,PM2.5目标下降幅度与各省的PM2.5达标情况关系密切,已达标地区缺乏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动力与积极性,甚至可能自行“松绑”。
 
具体而言,2020年PM2.5浓度尚未达标的省份目标降幅更大,如新疆、天津、河南的降幅目标达到了18%以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等重点区域内省份的目标降幅也在10%以上;PM2.5已达标的省份目标降幅基本在6%以下;广东、贵州、青海、福建、广西的目标与2020年的实际年均浓度相比没有变化或反而有所放宽(如图1)。上述五省的共同特点是PM2.5浓度长期在全国范围内保持在较低水平,至少连续五年稳定达标。
 
74个重点城市中,未设定具体目标的城市约占四分之一;共55个城市公布了具体目标,其中24%的城市目标较2020年PM2.5实际年均浓度没有变化或有所放宽,这些城市均连续三年实现PM2.5浓度达标且维持在30μg/m³以下。(如图2)。
 

图1:各省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与2025年PM2.5目标浓度
数据来源:各省区市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各省区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空气质量改善方案等
 
当前,全国仍有约1/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我国整体和世界级健康空气质量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因此,无论是否已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对标更清洁和健康的空气质量水平,各地想要在“十四五”期间毕其功于一役都极为困难,放慢步伐只会使得这一征程更为前路漫漫,遥不可及。


图2: 55个重点城市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与2025年PM2.5目标浓度
数据来源:各市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各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空气质量改善方案等
 

攻坚战进程近半,超六成已提前占据“十四五”目标阵地

从目标完成情况看,大部分地区的PM2.5改善进度已“跑赢”规划目标截止到2022年底,上述公布了改善目标的省区市中,已有约70%的省区市(如图3)完成了“十四五”PM2.5浓度改善目标。其中,进度最快的是上海,其2022年PM2.5年均浓度已经低于目标浓度20%,其余尚未实现目标的省区市的完成进度基本均已超过90%。设定了具体目标的55个重点城市中,有64%的重点城市完成了PM2.5浓度改善目标,除部分北方重点区域内城市完成进度低于90%,其余大部分未实现目标的城市的完成进度都在90%以上(如图4)。
 
部分地区超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得益于攻坚方案中减排措施的延续;二是2022年受疫情影响排放活动水平大幅降低;三是已公开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过于宽松,“躺赢”在了起跑点。


图3:截止2022年底各省“十四五”PM2.5浓度目标及完成进度
注:云南、贵州、青海尚未公布2022年PM2.5浓度数据,对比数据为2021年PM2.5浓度



图4:截止2022年底55个重点城市“十四五”PM2.5浓度目标及完成进度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2022年各月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月报,各地“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空气质量改善方案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地PM2.5的目标推进情况较好,但“十四五”期间的臭氧污染却不容小觑,臭氧是2022年唯一全国整体浓度反弹的污染物,近年多地夏季臭氧浓度居高不下也对优良天数比例造成一定影响,但大多数省市并没有单独为臭氧设置改善目标。31个省区市中,只有江西省提出到2025年臭氧浓度保持在160μg/m³以下;74个重点城市中,只有杭州、武汉、东莞、舟山4城提出“十四五”臭氧浓度改善目标,其中舟山的目标为136μg/m³,与2020年实际浓度一致,其他城市均以160μg/m³为目标;约有20%的重点城市把目标表述为“稳中有降”或“有效遏制”。与PM2.5目标相比,臭氧污染控制缺乏更清晰的目标和强约束力。

巩固战果面临多重挑战,蓝天保卫仍需战术得当、旗帜鲜明


“十四五”期间,各地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仍面临多重挑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结构调整的深水区,疫情后经济复苏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现行空气质量标准约束力渐弱。
 
我国从2013年“大气十条”开始,大气污染防治进程驶入快车道。过去十年,中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57%,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黄润秋,2023)。在“大气十条“阶段,我国采取的治理措施以末端治理为主,从能源、工业、交通等主要行业的污染物减排入手,通过提标改造等方式减少末端污染物排放,为空气质量快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全国煤电、钢铁、水泥的末端脱硫与脱销设备安装率分别均达到90%以上、80%以上、以及90%左右(Zhang et al, 2019),煤电行业也全面开展要求更为严格的超低排放改造。但随着治理的推进,末端减排潜力和空间不断收缩,单纯依靠末端治理已经难以满足更深层次的减排需求和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随后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进入了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新阶段,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偏重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根本转变,大气污染防治已逐渐进入结构调整的深水区。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十四五”更需要通过科学决策,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以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疫情后的经济活动复苏也为各地设置和达成目标带来不确定性。如前所述,疫情期间经济生产活跃度降低确实对空气质量改善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2020年疫情导致工业发展受到阶段性冲击,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大幅提高至87%,一定程度上高于正常年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国家在设定“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时也将疫情影响因素纳入考虑。2021年,生态环境部公布,“十四五”期间全国优良空气天数比例目标为87.5%,虽然仅比2020年实际值高出0.5个百分点,但扣除疫情影响后,相当于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与“十三五”要求大体相当(生态环境部,2021)。另一方面,疫情后经济活动呈现出活跃态势,加大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复苏势头强劲,2月以来,京津冀区域内钢铁、焦化、玻璃等不可中断工序行业维持高位运行;水泥、石灰、砖瓦、陶瓷等可中断工序行业开工率快速上升。区域内移动源活动水平也快速增长,柴油货车交通流量、柴油销售量、工程机械开工时长等指标均处于今年以来最高水平(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2023)。经济复苏势头超预期,污染物排放增加叠加不利气象因素,诱发了2-3月京津冀周边地区的五轮重污染过程。种种迹象表明,疫情过后生产复苏加速,工业、交通等行业排放增加,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当前取得的改善成果尚不稳定,仍需加倍努力,才能巩固已有成果,并实现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已经使用十年,在尚未修订加严的情况下,对已达标地区的约束力日渐减弱,使得部分已达标地区缺乏动力设定更有力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近十年已经有更多的科学研究揭示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没有明确的阈值,并不会因为污染物浓度下降而停止。世界卫生组织(WHO)基于最新研究成果于2021年修订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将PM2.5年均浓度指导值由10µg/m³调整为5µg/m³(WHO,2021),推动部分污染物浓度已经处于低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继续追求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目标。我国PM2.5的标准限值仅与WHO第一阶段过渡目标(IT-I)35μg/m³一致。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PM2.5浓度快速下降。2022年,全国PM2.5年均浓度为29μg/m³,168个重点城市中过半数城市PM2.5年均浓度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约15%的城市已经达到WHO IT-II(25μg/m³)(王秋怡,2023)。明确合理的空气质量目标可以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动力,引领地方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从74个重点城市的目标来看,有15个PM2.5浓度已经连续三年稳定达标的城市没有设定2025年的目标。对于这类城市,下一阶段的工作需要如何推进则需要更鲜明的旗帜,通过设立更高的标准和更清晰的目标作为指引和驱动。

“十四五”后半程发力冲锋,各地侧重“打法”有所不同


尽管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有一定难度,经济复苏也为空气质量改善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步伐要坚定不移。“十四五”已经进入到关键的第三年,2022年底,15部门联合发布了三大攻坚行动方案改善空气质量,各地也陆续明确 “十四五”后半段的工作重点。可以看出,当前各地不同的污染形势与特征使得未来三年内各地空气质量提升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
 
从目前发布方案的省市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省市目前PM2.5年均浓度已经能够稳定达标,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但臭氧污染形势尤为严峻。以广东省为例,珠三角9市已经连续三年稳定达到WHO IT-II(25μg/m³),但其中7市2022年臭氧浓度超标,最高超标比例达到21%。对此,广东省发布了《臭氧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23-2025年)》,将下一步的污染治理重点放在臭氧前体物VOCs和NOx减排上,争取到2025年完成600余项固定源NOx减排项目,10000余项固定源VOCs减排项目,2000余项移动源减排项目,确保NOx和VOCs排放量持续下降。
 
第二类省市PM2.5浓度已经达标或接近达标,但偶有反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PM2.5达标成果尚需要巩固,同时也需要应对日益严峻的臭氧污染问题。以长江中游省份湖北为例,在2020和2021年PM2.5浓度连续两年达标后,湖北省2022年PM2.5浓度反弹5.9%,达到36μg/m³。全省2022年累计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51天,同比增加20天。臭氧浓度较2021年上升11.6%,较2018-2020年三年平均值上升5.5%,达到154μg/m3(湖北省生态环境厅,2023)。从《武汉市空气质量改善规划(2023-2025)》来看,武汉市将在“十四五”后半阶段以调整工业、能源、交通结构为着力点,加强VOCs和NOx治理,并明确了到2025年NOx减排15100吨和VOCs减排7840吨的具体减排目标,同时完善夏季臭氧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和加强秋冬季PM2.5治理,进一步减少重污染天数。
 
第三类省市主要位于京津冀和汾渭平原两大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处于全国倒数位置,改善压力较大,PM2.5达标仍然是首要任务,重污染天气消除与臭氧防治需要共同推进。山西省2022年有5个城市位于全国空气质量倒数20名内(生态环境部,2023),为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山西省发布《山西省空气质量再提升2022-2023年行动计划》,与“三大空气污染攻坚行动方案“一脉相承,聚焦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柴油货车污染等重点领域,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继续开展散煤治理,实施中部城市群散煤清零工程,在“十四五”部分目标已经完成的基础上,争取2023年全省六项污染物整体年均浓度全部达标。
 
结语
 
自2013年向空气污染宣战,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走过峥嵘十年,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今年第一季度重污染天气卷土重来,空气质量不如预期,表明我国当前阶段性胜利战果仍不稳固,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建议在未来通过空气质量标准和管理目标的升级树立更鲜明的旗帜,形成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更有效的打法,践行以结构性减排为重点的战略,打赢攻坚战、迈向“碳中和”。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部 (2021). 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202105/P020210526572756184785.pdf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 (2023). 专家解读 | 3月初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出现区域性污染过程,预测将持续近一周. https://mp.weixin.qq.com/s/Lolb52lN3LgPXGtt7dSnMA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 “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之16|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5_1309663.html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2023). 2022年12月湖北省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报告. http://sthjt.hubei.gov.cn/fbjd/xxgkml/gysyjs/sthj/hjzl/hjkq/202301/t20230128_4497989.shtml
黄润秋 (2023).(两会速递)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sp/gn/shipin/cns-d/2023/03-05/news9965813.shtml
生态环境部 (2021). 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102/t20210225_822424.html
生态环境部(2023)2022年12月和1—12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https://www.mee.gov.cn/ywdt/xwfb/202301/t20230128_1014006.shtml
王秋怡(2023)在清洁空气之路上高速行驶的中国快车,是否遭遇了减速带? https://mp.weixin.qq.com/s/eh7xDH2W-wH5mXSdc9rZ3g
WHO (2021). WHO global air quality guidelines.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nd PM10), ozone, nitrogen dioxide, sulfur dioxide and carbon monoxide.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detail-redirect/9789240034228
Zhang, Q. , Zheng, Y. , Tong, D. , Shao, M. , & Hao, J. . (2019). Drivers of improved PM2.5 air quality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7.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49), 201907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