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健康有着紧密联系,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与《生命时报》开设空气-气候-健康专栏,邀约权威专家分享,提升公众对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健康效益的认识,保护公众健康。本期专栏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朱彤教授,分享有关空气污染对人体血糖代谢的影响。
图片来源:unsplash
糖尿病一直被称为“无形的杀手”,血糖过高引起的全身代谢异常,会导致全身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在中国,近50%的成年人有血糖代谢紊乱问题,其中10.9%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35.7%的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近期发表在《柳叶刀·星球健康》的文章发现,2019年,全球约20%的II型糖尿病负担归因于空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的暴露浓度与II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呈现正相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料燃烧、烹调油烟……空气污染在人类居住环境中无处不在。颗粒物(PM)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复杂混合而成。其中,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直径不超过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以及直径小于100纳米的超细颗粒物,可被吸入肺部,进入循环系统,产生的系统炎症可扩散到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损伤人体健康。
图片来源:unsplash
空气污染暴露对人体血糖代谢主要有四方面影响,血糖状态越差的人,受空气污染影响越大。
诱发炎症反应,影响代谢。空气污染暴露能在体内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诱发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人体正常的代谢和免疫功能,造成血糖代谢紊乱等系统性健康损伤。受空气污染影响,血糖波动增大,糖尿病前期人群更容易发展为糖尿病。
导致胰岛素抵抗。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和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暴露会增加人体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功能下降,产生血糖高的症状,并可能发展为II型糖尿病。
图片来源:unsplash
干扰肠道菌群,增加糖尿病风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会干扰肠道细菌,增加肥胖、糖尿病、肠胃紊乱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多项研究证实,大气颗粒物会造成血管功能失调,是空气污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朱彤表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通常还面临着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威胁,包括血糖代谢紊乱、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等。这类人群暴露于空气污染中,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等情况比普通人更严重,将面临更大的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此外,空气污染可造成人体呼吸、心脑血管、免疫、遗传、神经、生殖生育等系统的急慢性损伤,每年全球667万人的早逝与空气污染有关。
图片来源:unsplash
为减轻大气污染对人体糖代谢的负面影响,可以从血糖管理和空气污染治理及防护两方面入手。从自身健康管理来说,在糖尿病前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避免发展成糖尿病;部分人群即使患上糖尿病,也可有效减少心血管并发症事件。例如,平衡膳食,控制主食摄入,适量吃粗粮,保证膳食纤维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健康运动,规律运动可提高身体代谢水平,有助增强血糖代谢,对空气污染易感的人群应避免在高污染时段和地区运动;调整情绪和睡眠,充足有效的睡眠和正常情绪有助缓解内分泌紊乱,维持胰腺功能,保持血糖平衡。
从空气污染治理来看,我国过去十年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六成以上城市已经可以达到现行空气质量标准。朱彤教授团队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2020年中国PM2.5长期和短期暴露相关的过早死亡人数较2013年分别下降 20%和41%。不过朱彤认为我们应当继续改善空气质量进一步保护人群健康。因为部分体弱者,因为血糖问题或其他疾病、年龄等原因,对空气污染更敏感,我国目前的空气质量标准,对其保护力度还不够。
图片来源:unsplash
他建议,一方面是要找到更多空气污染易感人群、易感疾病的广泛证据,在未来空气质量标准制定中,考虑增加对易感人群的保护。另一方面,提示公众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现状,对于已知存在高血糖等疾病的人群需要格外注意,在空气污染严重时,需采取更严格的健康防护措施。例如,在雾霾天减少外出,外出佩戴N95口罩;在室内采用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净化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