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布 | 五个关键词速读《大气中国2023》

2023年10月31日
10月26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报告《大气中国2023: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以下简称《大气中国2023》)。这是系列报告“大气中国: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第九期,记录并分析了2022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回顾了2022年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际进展情况,对168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排名。
 
去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怎么样?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表现如何?哪些经验可供参考?
 
下一阶段空气质量改善的努力方向何在?哪些挑战亟待攻克?
 
让我们通过五个关键词,一文了解《大气中国2023》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一:首次
 
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的均值都能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部分指标更是实现了“首次”突破。
 
 
·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0.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首次降低到1%以内;
 
· 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的均值为29μg/m3,同比下降3.3%,首次降低到 30μg/m3以内;
 
· NO2首次实现100%城市达标;
 
· 实现全部城市都达标的污染物种类增加至三种:NO2、SO2、CO。
 
成效背后,能源、产业、交通等领域结构的优化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 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首次超过煤电。截至去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25.6亿千瓦,其中煤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1.2亿千瓦、12.1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分别为43.8%和47.3%,后者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比重。
 
 
· 粗钢、水泥产量实现“双下降”。全国粗钢产量为10.13亿吨,同比下降2224.3万吨,降幅2.1%;全国水泥产量为21.2亿吨,是近十年来最低,同比降幅高达10.8%。全国共约2.07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范围铺开。
 
· 运输结构优化调整进展顺利。2022年铁路、水路货运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9.5%、12.3%;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875万标箱,同比增长16%。在发展多式联运的同时,能源转型进程加速。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从2020年的5.4%增至2022年的25.6%,纯电动开始成为内河船舶脱碳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二:反弹
 
2022年,全国整体PM2.5浓度小幅下降、达标城市同比增加15个,但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整体PM2.5年均浓度均未改善。
 
可见,有成绩,亦有挑战值得关注。除长三角地区同比持平外(维持在31μg/m3),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汾渭平原均出现反弹,PM2.5年均浓度分别升至44μg/m3、46μg/m3,增幅分别为2.3%和9.5%。
 
在三大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反弹的城市数量大幅增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同比各增加12个、11个和9个城市。在168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不降反升的城市数量,由2021年的24个增至50个,数量增加一倍以上。
 
另一个出现反弹的指标是O3。继2020-2021年,全国O3整体年评价浓度连续两年下降后,2022年再度出现反弹,达到145μg/m3、同比升高5.8%。超七成城市O3浓度同比上升,使得达标城市比例明显下降,由2021年的85.3%降至72.9%,同比减少42个城市。
 
 
分区域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整体O3浓度仍处于高位,连续七年超过二级标准限值,所有城市均未达标。长三角地区除了常州、宣城和淮南外,其余38个城市O3浓度均同比升高,达标城市数量同比减少15个。汾渭平原O3浓度同比上升幅度最小,但11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未达标。
 
关键词三:深圳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是《大气中国2023》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采取综合评估方法,以评估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政策措施两个指标为主,可更为全面地评价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通过排名激励城市持续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前一项指标包括PM2.5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即“成效分”;后一项指标包括固定源、移动源、面源、能力建设、保障措施,即“努力分”。评估结果由好到差依次为:好、较好、一般、差、极差。
 
对168个重点城市的评估显示,本次评估期内(2019-2022年)共有8个城市在两个指数评估中都进入级别“好”的城市榜单,成为通过努力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典范。得益于良好的空气质量改善表现,绝大多数城市综合评分为“好”和“较好”。
 
其中,综合评估得分第一的城市是深圳。深圳PM2.5年均浓度自2014年起已连续第九年达标,2022年浓度降至16μg/m3,接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三阶段过渡目标(IT-3)15μg/m3,也是空气质量最好的一线城市。这是深圳多年持续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扎实成果,过去十年间,当地实施多轮“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在空气质量逐年稳步改善的高起点上,深圳又在2022年继续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突出强化臭氧污染防治,深化VOCS和NOX协同减排。
 
关键词四:标准修订
 
《大气中国2023》呼吁,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加强标准的引领和驱动作用。
 
从国内看,当前全国PM2.5浓度仍然处于高位,O3浓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22年,PM2.5达标城市数量虽持续增长,全国整体PM2.5年均浓度较发达国家和WHO指导值仍有倍数差距。此外,“蓝天保卫战”进入持久攻坚阶段,不乏有城市放松目标、放缓进度,需要设置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从而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发挥强有力的引领和约束作用。
 
在国际上,WHO于2021 年更新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发挥着空气质量标准修订风向标的作用。部分国家和地区均已提出基于健康保护的目标拟加严空气质量目标值和标准,收紧PM2.5等关键大气污染物的限值。
 
为引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大气中国2023》认为应尽快基于本土空气污染健康效应和基准研究,借鉴国际已有研究、指南和方法,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强化以达标为核心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体系,基于健康风险管控制定精细化管控策略。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十四五”期间开展中国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综述、基准研究和标准修订方法体系搭建工作,启动标准修订提案,考虑加严PM2.5限值并增设O3高峰季浓度指标。
 
关键词五:结构调整
 
重点污染源治理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有较大减排潜力,结构调整存在更多提升空间。例如——
 
在能源结构上,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关键时,新能源电力利用小时数和发电量比重却依然偏低,难以满足用电需求缺口;煤电灵活性改造面临高成本挑战,保供压力下项目核准反弹。
 
在产业结构上,粗钢和水泥实现产量“双下降”,但二者产量仍处于高位,且钢铁和水泥行业仍然产能过剩,叠加其高碳化的燃料结构给两个行业的低碳转型带来挑战。
 
在交通结构上,面对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我国还需推进“一单制”“一箱制”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信息数据共享不充分、制度规则衔接程度不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对此,《大气中国2023》建议:配套出台煤电灵活性改造激励政策机制,审慎把控煤电增量。创新管理与技术,推动重点工业行业的清洁低碳转型。推进多式联运深入衔接融合,释放更大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空间。


点击链接,下载《大气中国2023》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