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国在这一领域走对了!

2022年11月29日

作者:记者朱妍
来源:中国能源报

“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空气质量快速改善,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11月29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京举办2022中国蓝天观察论坛,现场发布《大气中国2022: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以下简称《大气中国2022》)、《十年清洁空气之路,中国与世界同行》(以下简称《十年之路》)两份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整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升至87.5%,提前实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制定的相关目标。过去十年间,中国排放控制标准快速跃升至世界先进水平,PM2.5整体年均浓度下降约56%,碳排放强度也实现显著下降。

“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空气质量快速改善,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十年之路》指出。
 

减污降碳协同,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两份报告以详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全面评估了全国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其中,《大气中国2022》记录了去年我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并重点分析了能源、产业、交通领域结构调整的举措及其成效。

相比2020年,去年六项标准污染物的全国整体年评价浓度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增加到218个,占全部城市数量的64.3%。特别是主要污染物PM2.5和臭氧,全国整体年评价浓度、平均超标天数比例和超标城市比例均已连续两年下降,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连续第三年保持100%达标。

“2011-2020年,得益于一系列排放控制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有效执行,中国在能源消耗量、工业增加值和机动车保有量均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保持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快速下降。”《十年之路》举例,10年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从2217.9万吨降至318.2万吨、从2404.3万吨降至1019.7万吨,降幅分别达到86%和58%。相比2011年,2020年全国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幅度高达34.9%。

在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项目总监万薇看来,种种改善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亚洲地理面积占全球的30%,居住着世界上60%的人口,很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和机动化的进程中,同时面临着空气污染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可以惠及本国,对亚洲甚至全球都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政策标准引领,措施行动落到实处
 

改善背后的原因更具参考价值。“跨越并非一夕之功,而是长达十余年的努力。”万薇表示,中国空气质量标准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电力、交通及重点工业等行业,多项排放标准均处于世界最严水平。“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重点领域持续推动源头治理,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协同控制成效初显。”

对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吴烨有着深刻感受。“回顾过去20年,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历程是一个逐步进阶的过程,前期我们借鉴了国际成熟经验,越往后越有自己的想法,结合自身污染控制特点,出台了大量有效措施。不再单单采用传统单一手段,而是系统考虑,将车辆、油品和道路交通治理整合起来。包括持续加严新车标准、油品标准,推进货运结构调整,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截止去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3亿辆规模,即便如此,排放量却在稳步下降。”

《十年之路》进一步印证:2011-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年均复合增长达到91.3%,大幅高于全球整体增速。自2015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据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一半的份额。

“标准再严,技术水平达不到也不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电力污染控制技术和装备不断研发突破。政策要求加上技术创新,共同推动我国电力污染控制水平达到世界最先进。”谈及给亚洲其他国家的经验与启示,中电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轩表示,各国国情不同,污染排放情况各异,首先应结合自身实际。同时,排放标准、政策要求也得与技术水平相适应,并配合适当激励措施。

从根本上改善能源结构是最大出路

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如何持续提升?与会专家纷纷表达了观点。

“协同解决气候和污染问题,最大出路在于能源结构的根本改善。”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提出,在我国,厂龄小于14年的火电厂,目前约占到48%,这是电力行业减排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在新能源稳步替代的同时,保障化石能源有序退出,同时又要避免过度影响投资有效性等状况,这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也称,减排与发展需同时兼顾。“过去十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带来的效益大于成本,有研究表明效益是治理成本的1.5倍、甚至5-10倍,意味着我们做了值得的选择。未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仍会带来巨大效益。我们研究发现,若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甚至是指导值,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大约可占GDP的1%-4%,高于直接治理成本。结合自身情况,早做转型准备、早受益。”

针对重点行业,万薇给出建议:在电力行业,当前面临着低碳转型和稳定供给的双重挑战。在明确煤电托底保供、系统调节的作用后,存量机组要积极推进“三改联动”,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灵活性;新建机组须合理规划,严控准入门槛,避免过度建设和能源资产搁浅风险。

在交通行业,中重卡和船舶的清洁化是重难点。“建议进一步完善新能源车、船的推广政策框架,使其能够发挥技术后发优势,提高成本效率,同时加快建设基础设施,让使用更加方便,应用场景更加多元。比如,建立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货运廊道和绿色航运廊道,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的规模应用。”万薇称。